“夜間經濟”仿佛一夜之間成為了當下最時髦的概念。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南京等城市相繼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舉措,而且這種勢頭由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四線城市輻射。
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要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這一頂層設計出臺是對中國夜間經濟發展歷史與現實的考量,也將進一步激發發展夜間經濟的有利要素和巨大潛力。
歷史: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
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夜間經濟(night-time economy)一詞是舶來品,它指的是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所包含的經濟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多指向第三產業,包括購物、餐飲、文旅、娛樂等消費行為。
在中國,“國營夜市”可以看作是夜間經濟的雛形。195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發表了《農村夜市》一文。這篇僅有285字的報道,除了對夜市的基本情況做了描述之外,點睛之筆在于它用數據表明了夜市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這個中心店開辟了農村夜市以后,平均每天銷售商品總金額約增加6%以上”。
經查證,到1979年11月,人民日報刊登的有“夜市”關鍵詞的報道共11篇,這些報道的核心主旨都是鼓勵各地供銷單位開辦“夜市”以滿足農民、工人在一天的勞作之后的消費需求。由此可見,即便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已產生重視夜間經濟發展的萌芽。
1956年至1979年《人民日報》有關“夜市”的報道
1979年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夜間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日益開放、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廣州在1984年5月設立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西湖路燈光夜市。這個主要由個體戶提供商品、服務的夜市開啟了市場經濟下中國夜間經濟的1.0版本。
當時有人這樣形容西湖路夜市:“今天歐美或日本的時裝界推出什么新款時裝,兩天后香港的時裝界就會生產出了一模一樣的成品,一個星期后,廣州的燈光夜市上就可以見到這些衣服的影子了。”這是中國日益開放、與世界接軌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紀80年代,聞名全國的廣州西湖路夜市,一到夜晚,這里便人潮涌動,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此后,市場經濟大潮涌動,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開辦“燈光夜市”的熱潮,“每當夜幕降臨,數百家臨時攤檔沿街道兩側擺開,拉上電燈,各式商品,燈光璀璨,人們逛街購物”。尤其是在南方,一批著名的“夜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南京的三牌樓夜市、上海的彭浦夜市、廈門的定安夜市等。
這些夜市集聚著形形色色的個體戶小商販,實惠的大排檔、廉價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在當時,夜市擺攤也成為很多人的“第二職業”。
在2000年左右,夜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然而,這些“野蠻生長”的夜市存在許多共性的問題: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占道經營阻塞交通、規劃雜亂影響市容、安全隱患難以消除等。這些弊端阻礙了夜間經濟品質的提升。
此后的10余年,一些大城市迎來了夜市關閉潮:2012年8月21日,廣州關閉了最后一個燈光夜市;2013年10月21日,南京市運行了15年的三牌樓夜市關閉;2014年,福州市所有24家夜市都被關閉;2016年6月24日,有著30多年歷史的北京市東華門夜市閉市……
這一時期,中國夜間經濟2.0時代的大幕已迅速拉開:許多大城市迅速涌現出著名的“商圈”,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廣州的北京路等等。
“夜市”被“商圈”取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城市規范化、精細化治理的要求。也正是在這段時期,青島、杭州等許多城市開始研究并陸續出臺規范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
可以說,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夜市”到市場經濟大潮涌動催生的個體戶小商販集聚的“夜市”,再到大型“商圈”的出現,以及當下各地政府倡導的“夜間經濟聚集區”(中國夜間經濟3.0版本),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
現在:發展夜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應有之義。
《夜間經濟學》一書的作者葉丁源說:“夜間經濟的繁榮能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服務業在產業中的比重,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手。”越來越多的數據和事實也表明,夜間經濟已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在擴內需、促消費、穩就業等方面能夠產生積極作用。
從商務部一份數據了解到,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可以說,夜間是消費的“黃金時段”。
夜間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從世界范圍來看,2017年,倫敦市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00億英鎊;2015年,夜間經濟為舊金山提供了60億美元的營業額;2018 年,首爾開辦“夜貓子夜市”之后共計接待了近 430 萬人次,總銷售額達到 117 億韓元 。
此外,夜間經濟的發展能為城市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倫敦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以來,夜間經濟為其提供了130萬個就業崗位。
在梳理各省市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時發現,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建以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已成為各省市共識。一些交通運輸、電力供應、5G網絡項目的落地必將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夜間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夜間經濟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選擇。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獲得感及滿足感,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也逐漸升級。
現階段我國夜間消費中餐飲服務、購物零售供給比例較高,文藝演出、博物館展覽、經典游覽等優質項目供給不足或發展單一,人們對于更高層次的夜間消費需求尚得不到滿足。
10月5日晚近22點,北京一家三聯書店內仍有不少人在閱讀、學習
在北京坊等“新夜經濟地標”采訪時,不少市民表示,白天工作生活節奏快,需要一個高質量的夜生活來放松,而不是僅僅在簋街排隊吃一頓小龍蝦。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該項調查的658家旅游企業中,73%的旅游企業提供的夜游產品品類占全部旅游產品的比例低于30%。今年故宮推出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難求,也正反映了夜間經濟中文化消費的供需缺口。
因此,我國在現階段,提出發展業態多元、體驗豐富的夜間經濟,是順應人們對于精神文化追求之舉,也是適應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選擇。發展夜間經濟也是推動城市升級、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動力。
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夜間經濟繁榮程度則是城市管理水平精細化程度的直觀反映。
有專家表示,相較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對于夜間經濟的精細化管理程度仍然不夠。各省市正在加緊補課,密集推出發展夜間經濟的相關政策。
法國里昂市政府在1980年就實施了《城市燈光規劃》,將燈光打造成城市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每年都舉行燈光盛會吸引游客;荷蘭阿姆斯特丹在2003年開創性地任命了首位“夜間市長”;英國倫敦在1995年就正式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了城市發展戰略,在2016年初還成立了由各種政策專家和行業領袖組成的夜間工作委員會。
以發展夜間經濟為契機,倒逼我國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效初見:
今年“五一”前夕,上海黃浦區任命了“夜間區長”和首批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夜生活首席執行官”;9月7日晚上8點,湖南首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天心夜間經濟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北京提出設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制度,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發展……發展夜間經濟正在對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從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再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發展夜間經濟是必然選擇,也是必由之路。
未來:中國具有發展夜間經濟的各種要素和巨大潛力
有人擔憂,發展夜間經濟是否會變成一次“口號式”的運動。存在這種擔憂是因為他們忽視了中國具有發展夜間經濟的有利要素和巨大潛力。
一是不斷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當前政策鼓勵下,大批量的商家將延長營業時間,而數量龐大的消費人群對城市的市政交通等是一種考驗。
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在3萬億左右,未來我國城市軌道車輛密度將不斷提升,2020年有望達到全國平均密度為7.0輛/公里的水平。再加上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推行延長公共交通服務時間的做法,這將很大程度上解決夜間居民城市出行難題。
穩定的電力供應是點亮夜間經濟的關鍵。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發展電網設施,城市的電力覆蓋率達到了99.9%以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停電。
二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異軍突起
相比于歐美夜間經濟對線下消費(尤其是酒吧、餐飲、娛樂等)的倚重,中國夜間經濟近年來的發展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異軍突起。
移動互聯網擴展了夜間經濟消費的空間。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數據顯示:21點到22點,是淘寶成交的最高峰,夜間消費占全天消費的比例超過36%;21點到23點,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站的訪問高峰,各大視頻網站流量猛增;在外賣餐飲方面,晚10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三個小時期間的訂單量出現明顯增長。
此外,移動直播類APP的興起,讓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商場、餐飲店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到夜間便人潮涌動。
與各地政府相比,對夜間經濟的關注,互聯網企業的積極程度不遑多讓。今年,阿里巴巴、京東、字節跳動、滴滴出行等企業紛紛發表了夜間經濟研究報告。
這些報告雖然不能展現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但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這些互聯網企業已經敏銳地嗅到夜間經濟這片藍海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商機。
2019年以來,發布過“夜間經濟”報告的企業以及報告名稱
三是中國城市公共安全體系日益完備
夜間經濟繁榮程度是一個城市公共安全體系是否完備的衡量尺度。世界城市安全排名榜前列的城市同時都是夜間經濟發達的城市。中國關于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相對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短板要彌補。
自2003年開始,公共安全作為重要方面,被納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科技規劃中。當下,為發展好夜間經濟,各大城市出臺的相關政策都要求在完善中國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方面發力。
近年來,重慶成為一座“網紅城市”,這背后就有良好的治安因素。《中國城市公共安全感調查報告(2018)》顯示,重慶城市社會治安安全感排名全國第一。重慶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國慶假日期間,重慶公安機關全員停休,每天投入7萬余安保力量負責安保、交通和秩序維護。在市內外游客達到3859.61萬人次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市敏感案事件、惡性刑事案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八個零發生”。
四是中國夜間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與發達國家城市夜間經濟相比,中國夜間經濟的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法國“夜巴黎”模式可以作為參考的樣本。巴黎發展夜間經濟“不僅僅局限在酒吧、餐飲等單一娛樂消費為代表的傳統領域,更日益拓展到藝術、文化、演繹、零售等更多領域,使法蘭西文化與藝術的魅力在‘夜巴黎’模式助推下更璀璨、奪目。”
10月2日晚,上海田子坊一休閑酒館內一座難求
而中國夜間經濟對文化、藝術、旅游以及健身等領域的開發有待深入。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重視到這一點:山東的青島、濟南等地推出越來越多的夜間旅游項目;北上廣今年開始嘗試夜間開放博物館,收到了不錯的反饋;去年開始,成都新興了一大波24小時健身館……
發展夜間經濟并不是一線城市的專利,二三四線城市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今年支付寶“8.8掃貨節”期間,海口、南寧夜間支付消費活躍程度超過北上廣。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夜間經濟的規模將在三四線城市進一步擴大。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夜間經濟市場規模到2018年達到228592.2億元,并且隨著我國各地政府對夜間經濟扶持力度加大、夜間消費場所的服務市場增加等,夜間經濟發展規模將呈現爆發式增長,預計將在2020年突破30萬億元。
由此可見,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在當下,發展夜間經濟,不僅是擴大消費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同時,發展夜間經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政府部門要把握好引導方向,加大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程度,確保各項政策實事求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群眾選擇,積極合理地挖掘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